新闻资讯/news
海量资讯的企业资讯记录,真实反映每时每刻的行业新闻热点
>新闻资讯 >行业新闻 >心肺康复之抗阻训练:避免运动风险,进行有效康复训练!

心肺康复之抗阻训练:避免运动风险,进行有效康复训练!

发布时间:2025-03-20

在心肺康复领域,抗阻训练愈发得到重视和广泛应用,因其不仅能够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提高运动能力,还能改善心肺功能,优化代谢指标,从而提升心肺康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整体健康水平。然而,患者在进行抗阻训练获益的同时也面临诸多运动风险,如何安全有效的进行抗阻训练,规避运动风险是我们在训练前必须思考的问题。



01

运动前的准备

①全面的健康评估

在开始抗阻训练前,尤其是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等慢性疾病或存在运动风险的人群,应进行全面的健康评估和运动测试,以确定是否适合进行抗阻训练,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


②充分的热身活动

进行5至10分钟的热身活动,如快走、慢跑、动态拉伸等,以提高身体温度,增加关节灵活性,预防运动损伤。


02

训练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①正确的动作和发力

确保每个动作的姿势和发力点正确,避免因错误姿势导致的肌肉拉伤或关节损伤。


②合适的负荷重量

根据自身力量水平选择合适的负荷重量。初始训练时,应采用较低的重量,确保动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随着力量的提升,再逐渐增加重量。遵循“2for2”规则,即如果在连续两次训练中能多完成两个重复动作,可增加2%到10%的负荷。


③合理的训练强度和频率

对于健康成年人,建议每周进行2至3次抗阻训练,每次训练包括8至10种不同的练习,涉及全身主要肌肉群,每项运动进行1至3组,每组重复8至12次,直至感觉肌肉疲劳。对于临床人群,建议采用较高的重复次数和较低的负荷强度,以降低风险。


④呼吸配合

训练过程中,保持正确的呼吸节奏,避免憋气。一般在用力时呼气,放松时吸气,如在推举动作中,推起时呼气,放下时吸气。


⑤循序渐进

初始强度应相当于最大重量的40%到60%,随后逐渐增加阻力、组数或训练频率。训练计划应具有周期性,强度和量有所变化,以最大限度地获得益处并避免受伤。


⑥监测身体反应

在训练过程中,密切关注身体反应。如果出现不良体征或症状(如头晕、呼吸困难、胸痛、心悸等),应立即停止训练,并寻求医学评估。

03

专业指导和监督

①专业人士指导

对于初次进行抗阻训练或有特殊健康状况的人群,应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训练,以确保动作规范,减少运动风险。


②数字化运动康复监测系统

智能技术手段全程监测辅助运动康复训练,结合物联网、可穿戴、人工智能等技术,实时监测并获取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动态多参数生理数据和物联参数,从而评估训练风险,智能调节物联设备参数,定量评价训练强度和效果,辅助医生、康复治疗师为患者制定和执行个性化、安全、精准的运动康复训练处方。

遵循以上建议,可以有效降低抗阻训练中的风险,确保训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从而更好达到身体功能提升和健康目标,回归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