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科室物联网平台采集临床大数据?
作为医疗大数据领域的顶级盛宴,11月14-17日,2019年第四届PLAGH-MIT医疗大数据学术交流及Datathon活动围绕困扰业界的这些问题展开了全球探讨,本次盛会可谓是好戏连台,高级别的学术研讨,跨界产业融合……不仅全球大咖和科技巨头齐聚一堂,还有大热话题:可穿戴设备、连续动态生理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重点方向的研究应用成果也一一揭晓。
大会现场
Leo Anthony Celi
(Clinical Director, Lab for Computational Physiology(MIT);Associate Professor of Harvard Medical School)
临床诊断可以依据的循证结果:ICU有9%,心脏病学有9-10%,肿瘤与癌症有6-7%,儿科和手术外科只有1-3%,需要基于不同区域不同人群不同疾病,建立专科数据库,进行分析,以便为临床提供更多辅助支持。
Finale Doshi-Velez
(Assistant professor in Computer Science at the Harvard Paulson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s, Harvard University.)
Chung-Kang Peng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Dynamical Biomarkers at 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 / Harvard Medical School)
“多尺度熵”健康度评估的临床应用,复杂度越高越健康,心电、脑电、呼吸、运动等等单参数或多参数都可计算多尺度熵,用以评估整体健康度!比如,健康人群多尺度熵高于亚健康人;药物治疗后,1个月,3个月多尺度熵复杂度提高。
*还有来自新加坡、清华等学府专家们带来前沿领域学术研究成果与创新应用,跨学科合作模式,数据密集型科研成为新的研究范式,大会是一个合作、交流、共享的平台,专家与与会代表乐在其中,收获满满。
在武侠世界里,有这样一场巅峰之战,汇集五大高手,决战七天七夜,成就一个江湖绝唱,你猜的没错,正是你我耳熟能详的“华山论剑”。
11月14日,一场关于可穿戴设备与连续动态生理数据的“华山论剑”在首都北京圆满落幕。现场可谓是高手过招,爆点连连,观众尖锐的问题,专家接地气的干货,一次次把整个论坛推向高潮。
workshop4现场
既为医学同道,天涯如若比邻。可穿戴设备与连续动态生理数据分析workshop上,最激动人心的莫过于全球大咖同台亮相。而他们的话题焦点,正是可穿戴设备在专科领域的应用。
哈佛医学院 刘燕辉博士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健康的要求也提高了,可穿戴设备正是一个合适的手段,为健康保驾护航,可穿戴设备在临床和大众消费领域已有很成功应用,比如在肥胖、健康管理、儿童发展、老人监护等领域都有细分应用,通过可穿戴设备对状态进行描述,再通过大数据、算法进行分析和计算,让诊疗更精准,让监测更方便,让院外随访更高效!
解放军总医院郭豫涛主任
华为陈茂林先生
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全球人口死亡之首,围绕心脏健康,做了心健康平台、房颤筛查和两头听诊器。
海思瑞格 创始人 CEO 郑捷文博士
医学诊疗技术飞速发展,但医护人员仍面临着愈发复杂的医疗决策问题;临床医生大部分决策以个人经验和专家经验为基础,仅10%-20%临床决策以证据为基础。如何在临床环境下采集精准可靠的临床数据?如何挖掘连续动态生理数据的临床价值?如何构建数据驱动的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海思瑞格随行移动监护系统与智慧病房解决方案为这些问题提供完美解决方案。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高晓嶙
体育竞技领域,2小时突破人类极限,科技在全程监控,告诉运动应该如何跑,如何保持体力,除了刻苦训练,就是拼科技、运动营养和运动心理等。可穿戴设备、大数据和智能算法的融合在体育领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比如在实时运动强度与训练效果的监控,训练课运动负荷、能量消耗评估、疲劳恢复监测、健康水平评估、智能筛选数据和技战术分析等等,未来将以实时监控带动训练水平提高,科学制定行业标准。
中科院心理所 赵金萍博士
面对经济的飞速发展,无论您身处职场还是自由职业,压力无处不在,抑郁、焦虑、失眠已成为很常见现象。很多疾病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比如焦虑急性发作,和心梗一样,不是心脏问题,是心理问题。面对这些问题,该怎么办?连续动态生理数据属于高密度数据,具有丰富的临床价值。通过可穿戴设备采集连续动态价值,利用连续监测建立个性化的心理风险预警模型。未来,期望用连续动态生理数据驱动护卫精神心理健康!
协同创未来
构建一个生机蓬勃的可穿戴设备与连续动态生理数据的医学生态圈,融合硬-软-算,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移动监护技术,持续记录患者诊疗全过程信息,洞悉和解读这些复杂的、个体化的患者疾病健康信息,提供最佳的辅助决策支持。亟需更多的数据科学家、临床工程师、临床医生联起手来,形成更大的创新合力,助力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落地实施。